|
承接物理量和心理物理量测量的研究传统,20世纪前半叶发展起了高度形式化的心理测量的误差理论,即经典测量理论。一般认为,50年代格里克森出版的《心理测验的理论》,第一次用公理化的方法系统总结了标准化考试的原理和方法,成为经典测量理论成熟的标志;1968年洛德、诺维克的《心理测验分数的统计理论》一书,更是将经典测量理论推至巅峰状态。
诚然,经典测量理论也考虑多种误差来源的存在,但是需要对每种信度采用不同的信度设计来完成(如:内部一致性或者稳定性系数)。从60年代伊始,人们开始了对新的测量理论上下求索的漫漫征程。1963年,克龙巴赫等人在((英国统计心理杂志》上发表了论文《概化理论:信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这标志着GT理论的诞生。1972年,克龙巴赫等人出版了第一部关于概化理论的权威论著《行为测量的可靠性:用于测验分数和剖面图的概化理论》到1983年,该理论开始走向成熟,各种术语等开始走向规范和统一。当年出版的布瑞南 (Brennan)的专著《概化理论纲要》对概化理论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该书在1992年又被再版发行,同一时期,谢伟森和韦伯也出版了自己的专著:《概化理论入门》专著,该书大量增加了不平衡设计的内容。
随着心理与教育理论发展的深入,人们时常碰到一个测量目标同时具有多个全域分数的问题,按照经典测量理论的做法,把这些分测验分数简单相加或按常模进行转换即可得到测验总分,但是,这里每个分测验的测量误差并不一致,因此,经典测量理论的总分合成就有待进一步研究。即,应该研究各个分测验测量误差的估计方法,以及测验总分的合成方法,等等。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经典测量理论无能为力,单变量概化理论同样捉襟见肘。1972年科克隆巴赫等人提出了多元概化理论,以便深入研究测量目标在某个特定概化全域之上有多个全域分数的问题,多元概化理论的研究就成为概化理论的一个独特方向。此外,布瑞南指出,就像统计中的多元分析不能由若干个一元分析来代替一样,并不是所有的多元概化研究都可以用单变量的混合模型分析来简化。因为即使在固定的多变量情境下单变量混合模型分析可以进行,它也掩盖了方差分量和协方差分量之间潜在的重要差异。通行的做法是采用国际测量理论界的一种观点,将概化理论界定为多元随机效应模型。当GT中出现固定侧面时,该侧面就成为测量目标的一部分,它的方差可以看成是全域分数方差的一部分。因此,多元概化研究的结果不仅获得了单变量概化分析的方差分量,还借助固定侧面不同水平间的协方差分量提供了诸如评定者在各分量上的不一致性的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