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测量知识]
网络问卷调查的理论基础
[打印本页]
作者:
cnpsy
时间:
2013-2-4 16:12
标题:
网络问卷调查的理论基础
网络问卷调查的理论主要有:
1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回报和报酬的交换活动影响,它强调对人和人的心理动机的研究,认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社会联合是一种相互的交换过程,人类的很多行为都可以归结为社会交换活动。
社会交换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家 G.C.霍曼斯、P.M.布劳等。霍曼斯是社会交换理论的创始人。霍斯曼深受同时代斯金纳的心理学理论影响,他结合斯金纳的五个心理学命题以及其他心理学家的思想,构建了自己的关于人类行为的理论命题:
(1)成功命题。个人的某种行为越是经常地能得到相应的奖赏,他就越有可能重复这一行为。
(2)刺激命题。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性行为。如某人过去在某种情况下的行为得到了奖赏或惩罚,那么在出现相同情况时,他就会重复或不再重复此类行为。
(3)价值命题。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去重复同样的行动。
(4)剥夺与满足命题。某人在某段时间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愈多,那么,该奖赏的追加部分对他的价值就愈小。
(5)攻击与赞同命题。当个人的行为没有得到预期的报酬或者受到了未预料到的惩罚时,就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从而出现攻击性行为;当个人行为得到预期的奖赏或者没有遭到预期的惩罚时,他就会从心里上赞同这种行为。
(6)理性命题。人类的行为不是单纯的刺激——反应,而是一种理性行为。一个人行动前不仅要计算行动产生的报酬,还要考虑获得报酬的可能性。
霍斯曼强调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认为这些命题是构成了一个系统,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可以通过他的命题来解释。
布劳汲取了霍曼斯和马克思的内核和精髓,他认为虽然大部分人类行为是以社会交换的考虑为指导,但并不是所有的人类行为都受到这样交换指导的影响。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是从社会结构的原则出发,考察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换过程,弥补了霍曼斯理论只局限于微观层次方面的不足。布劳的理论方法是从描述交换过程及其在微观层次上的影响开始,再从群体层次上升到制度与社会的宏观层次。
布劳在马克思辩证法思想和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交换活动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该行为的最终目标只有通过与他人互动才能达到;二是该行为必须采取有助于实现这些目的的手段”。他又阐述了三种社会交换的类型:第一,交换发展时期与交换伙伴间关系的特点和性质;第二,社会报酬的性质和提供他们时付出的成本;第三,发生交换的社会背景。
根据上文所述社会交换条件,网络问卷调查的实施过程就是调查者与被试之间的交换活动。因此,调查者与被试之间的关系或联系会影响被试的参与意愿,也就是交换活动的完成;调查者所承诺给予被试的回报以及被试参与调查所预计的成本也影响交换活动的完成;调查者以及被试的社会背景同样会影响交换活动的完成。
所以,当调查者与被试关系密切时有利于问卷调查的实施,例如调查者所属单位是被试的母校会大大增加被试参与交换活动的意愿;当被试认为参与的回报大于所预计的投入时,被试更愿意参与问卷调查。例如,增加参与所得的预期报酬和奖励,减少被试参与所要付出的成本代价,并履行所承诺的回报;问卷调查发起方是权威机构,帮助建立信任,有利于被试参与问卷调查。
2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因此,社会心理学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研究方向的理论观点,即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但这只是侧重角度不同,并不影响社会心理学的学科独特性。
社会心理学与一般心理学的区别在于: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特殊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一般心理学是研究主体与12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其中客体包括自然客体与社会客体。也就是说,一般心理学着重于研究个体、个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社会心理学则着重于研究群体中的个体、群体、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可分为个体社会心理学和群体社会心理学。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总之,社会心理学侧重研究直接社会情境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这个情境的解释的作用。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被他人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社会心理学理论声称,大多数问卷调查被试的参与决定受他人或者社会的影响。一些特性或因素会影响或启发被试的决策,如交换性、权威性、一致性、稀缺性、个人喜好等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左右被试的决定。基于这种理论,在问卷调查请求被试参与情景下,被试受群体决策或者社会促进影响回答问卷,但通常没有足够的动力耗费大把时间和精力去参与问卷调查。对于这种受他人影响或非发自内心意愿而去参与问卷调查的被试,他们一般不会浏览完所有问卷信息,因而在回答问卷时往往只根据片面信息就作出选择,这就会影响到问卷应答的准确性。
3 突出效应理论
突出效应理论在国外得到广泛关注。突出效应理论认为每个人对于不同事物的不同方面都有自己的重要程度的定量分配,对于那些比较显著和突出的方面会给予区别对待。例如,调查者给被试发送纸质邀请函,邀请其参与网络问卷调查,所使用的纸质邀请函非常正式、精美,代价较高。这就向被试传递了一个信息,就是调查者对此次网络问卷调查非常重视,从而使被试更愿意参与问卷调查。突出效应理论表明,被试对问卷调查的参与请求的不同方面都有不同的权重分配。在一项问卷调查中,影响被试参与决策的是该项问卷调查请求协议中问卷的重要性声明,而该重要性声明则会影响被试对此的权重分配。如果被试给予该问卷调查的权重分配越高则越会主动参与该问卷调查。例如,对于某些情况13下的某些人群,激励机制的应用对于问卷回复率的提高和问卷放弃率的降低没有什么作用,而在问卷中出现如“您的回答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之类的重要性声明则会相应增加问卷的回复率。
欢迎光临 心理量表网 专业心理学量表网站 (http://51liangbiao.com/)
Powered by Discuz! 7.2